委外赎回“新常态”:同业负债缩规模 管理人“只出不进”
2021-03-03 07: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晓宴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和年初基本持平,微增不到1000亿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了解,上述11家银行中,理财规模下降超1000亿元的就有3家。银行理财控规模、处置和调整资产,是今年的常态。
银行委外再次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
4月的第三周,某大行百亿级赎回委外的消息让整个市场都坐立不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和银行人士交流,并结合长期跟踪了解发现,今年以来,大部分银行确实在调整委外管理人,大部分“只出不进”,增量业务很少,少数的增量主要在权益类。此外,所谓大规模集中“赎回委外”的消息更多的是传说大于实际情况。
截至3月末,理财产品规模达上万亿元的11家银行中,有6家银行较年初规模下降,且有3家银行下降规模超1000亿元;而规模增加最大的银行,增量没有超过千亿元的。也就是说,资产端处置并非4月份的独有现象。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银行同业负债,通过委外套利被银监会指明为“空转套利”行为。截至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较年初分别下降了1.4万亿元和1.9万亿元。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无论是否通过委外,都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在强监管背景下,原先优先赎回到期做得好的产品这一节奏被打乱,而部分原先浮亏的账户也被提前协商赎回。
同业资金缩规模初见成效
关于委外规模,目前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两个推算的逻辑:一是从委托人银行入手,理财和自营投资当中委外占多少比例;二是从管理人入手,非银管理人中承接的委外资金有多少。
从银行的角度,目前市场上有两组数据的可靠性较高:其一,2017年1月,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在接受某券商调研时表示,根据同业交流,2016年最高峰时,四大行的委外规模约2.5-3万亿元,估计银行业整体委外规模约6-7万亿元。其二,近期国泰君安研究所银行组分析显示,理财中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基金或资管产品,截至2016年6月末约10万亿元,加之自营投资中相对应的资产规模截至2016年末近48万亿元,按10%的委外比例,整体委外规模约3-5万亿元。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全国理财规模超万亿元的银行有11家,分别是五大行和6家股份行(招商、浦发、民生、兴业、光大、中信)。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了排名靠前的某大行和某股份行,其他银行的委外比例都不超过10%。
据中债登统计,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理财规模合计占全市场的75%。因此,尽管某些小行的委外比例很高,可达70%左右,但根据“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农商”八二分比例,行业整体按10%来估算的误差不会太大。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和年初基本持平,微增不到1000亿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了解,上述11家银行中,理财规模下降超1000亿元的就有3家。银行理财控规模、处置和调整资产,是今年的常态。
另有某华北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除了银行资管部和金融市场部管理资金的委外,有一部分“同业资金”,包括同业拆借和同业存单等负债对应的委外投资也需要特别关注。这块资金恰恰是此轮银监会各专项检查的重点,其规模下降对应的委外规模也会收缩。
同业资金规模收缩已经初见成效。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较年初分别下降了1.4万亿元和1.9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2%和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