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顺义石园小学为在校学生家长们发放了一本由学校自行创新研发的“家本”教材,受到了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该教材是学校围绕育人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形成的引领与示范性育子建议,学校免费提供给家长以供家庭教育选择性使用。
李冬红校长给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事实上,“家本”教材只是石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2013年起,石园小学在校长李冬红的带领下,创新探索课程体系,开展了国本、区本、校本、班本、家本“五本课程”,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确定“基石教育 品性培养”办学理念
2013年8月,顺义区教委组建了石园小学教育集团,设三个校区。校长李冬红是位“老教育人”,不仅当过14年业务副校长,更出任过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2013年5月,出任石园小学校长,同年8月任集团校长。
李冬红校长总在思考两个问题——“将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将培养一批批什么样的学生?”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当前课改的需要,李校长要求自己的学校必须具有现代学校和未来学校的共同特质,那就是“活的课本,家庭的延伸,社会的浓缩,教师和家长的进修学校”,石园学子应该具有“健康、明理、会学、合作、担当”五大品性修养……基于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在充分挖掘另外两个校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石园小学教育集团最终确定了“基石教育 品性培养”的办学理念。其主旨在于定位在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发展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符合6至12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各种核心素养的教育。
为落实基石教育,石园小学教育集团通过近四年的办学实践,开始探索并设计了“五本课程”体系。
延伸打造“班本”课程和“家本”课程
国本课程即国家课程。区本课程即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即结合学校实际所设计并研发的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这三级课程体系是常规学校必备的。不过,石园小学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孵化出“班本课程”和“家本课程”。
李冬红校长介绍,“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班级实际情况为前提,充分利用班级资源,如教师、家长、学生自身的爱好特长,各自的人脉资源、职业特点等,由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的课程。“比如有的班级进行自救自护课程,有的班级进行传统节日的开发,有的班级家长给学生讲空姐礼仪……最终呈现出班班有特色,人人有课程的局面”。
“家本课程”则是从学生发展的层次需求和成长轨迹出发,从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求知、学会创造这五个层面,根据1到6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项目类别,为学生的小学生活打下坚固的基石,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据介绍,目前,石园小学“家本课程”已经研发完成,首发给了全校家长,“班本课程”也正在研发当中。
“五本课程”让学习真实发生
“五本课程”体系从2013年起逐步搭建,逐年完善,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成长。一些家长给学校发来感谢短信,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说出“我在哪里,石园小学就在哪里”……每当回忆起这些个感动的细节与瞬间,校长李冬红总是难掩激动,热泪盈眶。
2014年寒假,让李冬红记忆深刻。那一年,她派出5名教师带领40名10岁学生到云南科考,前后8天时间,弃飞机选择坐火车,没有家长陪伴,目的就是希望考查和锻炼孩子们在行程中的生活自理能力、互助能力等。“有些孩子吃面不会接水,甚至不会擦屁股,有些行程要徒步30里地,翻山越岭去热带雨林,那真是连拉带拽……”回想起来,李冬红感慨地说,科考的最大收获未必是科考本身,而是培养了孩子们的意志力和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的能力。
像这样的游学就是石园小学“校本课程”中的一项,是践行“好吃”又有“营养”的课程目标的抓手……李冬红校长介绍。
“好吃”是指课程吻合儿童兴趣特点,适合儿童进行探究和实践;“营养”是指课程内容能够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源源不断地提供或促使个体自然转化的养料。
北京晨报记者 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