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
报载,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马云日前在一次会上,就政商关系的发言引发现场千余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共鸣。他说,新型政商关系是“亲清”的政商关系,既要清清白白,也要亲亲热热。对企业来说,坚持新型政商关系,就是要坚持不行贿、不欠薪、不逃税、不侵权。
媒体报道称马云的发言引发与会者“共鸣”,但网上的跟帖评论却似乎更多一些吐槽与质疑。不少网友对能否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心存疑虑,有的对马云自身能否做到都深表怀疑。亦有网友认为,马云如今已是行业老大,其特殊身份令其成为官员的座上宾,当然犯不着行贿了。但中小企业显然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在官员面前还得低三下四,甚至不得不用点特殊手段笼络官员。
诸如此类,网友的观点不能说都对,但确实侧面反映出现实存在的畸形政商关系。在我们文化传统中,“商”的社会地位向来不高,这从士、农、工、商的排序可窥一般。因此,旧时代的商人发迹后总要想方设法去捐个官,方能提升地位和身价。而能够成为“红顶商人”更是商家梦寐以求的事。“红顶商人”说白了就是官商通吃,两者利益均沾。
应该说,在我国“商”的地位真正提高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一则政策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千军万马奔商海;二则发展经济是主旋律,招商引资成政府的重头戏。但相较于政府手中的资源及行政权力,商家无疑仍处下风。
为此,一些商家为着自身利益,各显神通,攀官傍官,某些官员也便笑纳声色犬马。官商之间的权钱交易、利益输送,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也扭曲了市场竞争规则,严重侵蚀着社会政治生态和市场环境。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大力整肃党风政纪,老虎苍蝇一起打。于是,某些地方政商关系又走向另一极端。即一些官员不敢与民营企业家接触,见着老板躲着走,不接电话、不批文件。就像《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城,说是“无私者无畏”,实则懒政不作为。民营老板遇到的某些困难,本可以合理合法解决,找到相关部门,有些官员看似满脸堆笑,但就是打哈哈不拍板,令企业家苦恼于“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难办了”。
为此,强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就曾以“亲”
和“清”两字来概括新型政商关系。要求各级领导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而且,他还多次强调政商关系须是君子之交,清白、纯洁。而对民营企业来说,“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
政与商是支撑社会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支柱。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获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正是调动了两者的积极性,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但在此进程中,扭曲的政商关系的危害也愈益显现,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构建“亲”与“清”的新型政商关系,理应成为新的社会伦理。当然,这需要政商双方的良性互动,而眼下首要的还是需制度发力,通过制度规范约束权力,消除暗箱操作。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搭建公平竞争平台上,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正大光明经营,既不必“一把手”特殊关照,也不必走旁门左道发迹。总之,政府与企业都干净做事,守法依规运行,方可换来社会的风清气正。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